公路工程监理公司:预应力桥梁施工工艺常见问题
1.预应力张拉的时间问题
近年来,随着新型材料的不断涌现、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相关设备性能的不断优化与提高,预应力的施工工艺也得到了不断地完善与提高。为提高预应力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多采用掺加早强剂的方法,一般浇注混凝土3天后就开始张拉预应力,然而由于混凝土强度增长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强度和弹性模量增长是不同步的,强度增长快,弹性模量增长慢,早期混凝土变形大,过早张拉预应力会使预应力损失增加,导致桥梁承载力不足,而出现众多裂缝病害。另外,采用现场试块测得的早期混凝土强度代替现场结构的实际混凝土强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相关试验表明,出现事故的结构最后验算时,其实际强度均未达到现场测得的强度,有时候甚至很低。
2.预应力超长束一端张拉工艺的问题
根据国内外相关规范规定,跨度≥30m以上的预应力桥梁,均要求采用两端对称张拉工艺,才能保证跨中部分有效预应力和桥梁在恒载和活载作用下跨中部分所需抵抗弯矩的建立,否则会导致跨中承载力不足,而产生正截面裂缝。根据交通部专门调查资料,已通车的公路桥梁中,几乎都出现过由于张拉工艺不适合而产生大量裂缝的病害现象。
3.预应力孔道压浆的问题
预应力孔道压浆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保护预应力筋不被锈蚀,二是保证预力筋和结构共同工作。然而实际工程中预应力孔道的压浆不饱满、不密实、漏浆和漏灌现象十分普遍,已成为预应力结构的通病。其主要原因除了施工单位对孔道压浆工序不够重视外,目前的压浆工艺、留孔质量、浆体配置等也存在一定问题,特别是浆体的水灰比,规范的规定值(0.4~0.45)偏大。采用规范规定的水灰比后孔道浆体泌水,孔道不易饱满和密实。近几年,采用新研制的外加剂JMH-3对浆体配置技术进行了改进,将水灰比降到0.35以下,通过高速搅浆机(转速≥1000r/min),将浆体的流动度提高到12s(规范规定为14~18s),只要规范操作,普通压浆工艺也能保证压浆质量。此外压浆必须彻底,否则由于积水冬季会发生冻胀裂缝。